近日,我院经作所长绒棉团队联合中国农大华金平团队、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Jonathan F. Wendel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IF 9.803, Q1)上在线发表题为《Genomic and GWAS analyses demonstrate phylogenomic relationships of Gossypium barbadense in China and selection for fiber length, lint percentage, andFusarium wiltresistance》的研究论文。(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pbi.13747)
文章通过对336份自育和引进品种组成的海岛棉群体的株型、熟性、产量、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等15个性状进行了基因组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了中国海岛棉的谱系基因组关系,并筛选到5个参与调控衣分、纤维强度与长度、枯萎病抗性的基因,剖析了2个主栽品种优异基因资源的遗传传递机制。
海岛棉纤维又称为长绒棉,是天然纺织纤维的上上品,其织物光泽性好、触感极佳、透气性与吸汗力突出,并能够在高温下熨烫,抗皱、起球性能优于其他棉织物。目前,我国自育的海岛棉品种产量高、抗病性好,品质可与美国pima棉媲美,主要种植在的南疆阿克苏、喀什及巴州地区,总产约占世界的20~30%。但迄今为止对于海岛棉品种之间的遗传变异、系谱选择的影响以及关键性状的基因调控缺乏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
该项研究历时9年,通过多轮次室内外精细实验,丰富了海岛棉研究的基因组与表型等基础实验数据,首次全面解析了中国海岛棉育种谱系及其选择效果,揭示了自育海岛棉品种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改良的遗传增益。期间,研究团队培育出多类型海岛棉品种新海39号、43号、47号、53号、55号、60号,以及机采长绒棉新78、K426、K432共9个品种和28个新品系,有效支撑了我国长绒棉产业的稳步发展,也为今后中国海岛棉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了重大技术支撑。(经作所 王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