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新疆农业科技锐意创新,为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2023年,新疆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总产增量、面积增量居全国第一。科学技术引领,正是实现粮食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的一个关键因素。
新年新气象,实干促发展。连日来,本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新疆农业科学院、国家中亚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乌鲁木齐)(以下简称种子库)、种业公司等单位采访,了解科研人员和企业联动,如何利用珍贵的种质资源创新发展,培育出更多的“金种子”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促进新疆种业振兴。
创新“源泉”,5万份珍贵种质资源保存利用
金色的小麦、圆滚滚的大豆、籽粒饱满的油菜……1月2日上午11时,记者来到位于新疆农业科学院内的种子库,打开一扇厚重的铁门,一排排架子上,整整齐齐摆放着一瓶瓶白色罐子,各类珍稀种质资源正静静地躺在这里。
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保存展示的优质小麦品种,麦秆挺拔,麦穗饱满。记者江斌伟摄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作物种业创新的源头,事关种业振兴全局。
2023年,新疆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开展自治区财政专项种业发展项目“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行动,致力于数字种子库建设,目前累计鉴定性状数据达到10万余个,采集典型性状图像2万余张,为育种机构、育种科研人员提供数字化支持,破解育种科研痛点,加速我国种业弯道超车。
目前,种子库保存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5万份珍贵种质资源,涵盖57种作物,进一步丰富了新疆种质资源类型和数量。
“通过电子身份证,一查就能找到育种家所需要种子,为育种家提供了创新源泉,是助力我们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宝贵财富。”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麟说,该所将持续开展新疆特有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护与鉴定,为育种家提供更多基础数据和新种质,为保护和促进新疆乃至全国农作物新品种自主创新和商业育种提供技术支持。
科研人员深入开展优异种质资源挖掘及创新研究
来到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油料团队育苗实验室,一盆盆油料作物长势喜人,油菜苗、红花苗等新疆常见油料作物,绿意葱茏。
冬日里,李强和团队并未闲着,不是在温室伺候种苗,就是“泡”在实验室开展油料作物苗期抗逆筛选。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强正在实验室观察种苗生长情况。记者江斌伟摄
在新疆农业科学院这个保存资源数量日益增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基础研究深入的单位,多是“几十年磨一剑”的资深专家,他们默默坚守,从事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和遗传育种研究,在天山南北撒播希望。
“开展基础研究离不开优质种子,这些小苗苗是培育新品种的希望,我们每天都得来照看。”元旦期间,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强几人轮流照顾这些种苗。16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执着于育种工作的李强成为新疆油料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创新团队首席。
2023年,该团队收集花生等油料作物近4000份资源材料,筛选出近百份优异种质资源,为优异种质资源挖掘及创新研究夯实基础。
“我去年做的最牛的一件事,就是把实验室建在试验田附近,可以第一时间开展实验,希望在甘薯抗旱新品种方面取得突破。”3日,在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田间表型精准鉴定及种质创新联合实验室,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恩良和团队成员正在开展甘薯抗旱相关实验。
种质资源是生物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其形态包括种子、植株等,是育种家的“心头好”。
只见团队成员徐琳黎将一根小苗小心翼翼地用专用小刀切开,放在培养基上进行再生体系建立。“我们正在培养脱毒苗,让种子‘优生优育’,最终快速繁育出适宜新疆生态区种植的优良品种。”她说。
2023年豆类播种面积增加为140.77万亩,比上年增加62.23万亩。这让多年从事大豆课题研究的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严勇亮格外振奋。
近年来,向盐碱地要粮食,成为不少新疆科研人员的科研攻关重点。
“我们要培育出耐盐碱大豆新品种,向盐碱地多要粮食,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啃下来的一块硬骨头’。”严勇亮说,2023年,其所在团队首次在南疆轻度盐碱地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试验取得成功。
在科技和创新双轮驱动下,新疆种业振兴的步伐迈得更快,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如在2022年和2023年,新疆谷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新疆大豆产业技术研究院相继在新疆农业科学院挂牌成立。
对于科企合作,新疆疏勒县粥师傅谷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伟内心坚定。他说,企业从2018年的800余亩小面积种植至如今的7万亩规模化种植,小米从最初亩产200公斤到现在400公斤,得益于产学研合作,让新疆特色农作物得以延伸发展。
科企携手,让知识的力量体现在每一粒种子上
“让知识的力量体现在每一粒种子上,我们的研究就要接地气”,在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天荣看来,与种业单位合作中,发挥科技引领作用,除了选育,还要与扩繁、推广各环节紧密衔接。
近年来,新疆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中,不断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推动科研单位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组建课题组协同攻关技术难题。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杨关勇认为,由于我国种业市场化进程加快,新疆部分种业企业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育种创新体系势在必行。
黄天荣说,近几年小麦遗传育种团队联合新疆农业大学及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自治区重大科研专项《小麦生物育种创新工程》等项目,从小麦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已建立新疆冬春麦近缘植物资源圃2个,成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典范。
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受访单位供图
依托科技让企业实现蝶变,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一例。九圣禾新疆研究院总经理蔺怀龙说,此前由于技术沉淀不足,种业研发短板凸显。公司每年科技创新投入经费6000万元左右用于种子研发,与新疆农业科学院建立紧密联系,企业育种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目前选育新品种300多个,从一个新疆区域性企业跃升为全国种业十强企业。
而科技创新为新疆各种业公司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科研单位有人有技术,企业有地有资金,知道农民朋友需要什么种子。” 新疆天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吴洪涛说,公司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通过深化科企、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公司现每年可培育出玉米、棉花、小麦等各类农作物新品种30多个,拥有长期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30万亩,现代化种子生产加工线8条,每年生产销售种子8万多吨,成为“通过一粒粒小种子串起一条大产业”的生动写照。
新疆天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与科研单位种植的小麦试验田。受访单位供图
目前全疆有200余家注册种业企业。近年来,新疆农业科学院建成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后,与20余家种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加快推动商业化育种体系进程。其中,3个小麦新品种以120万元的费用转让,推广转化期由3年缩短至1年,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
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李建疆正在向前来参观的专家介绍所里保存的优质小麦品种。记者江斌伟摄
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李建疆认为,商业化育种体系促成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格局,凝聚品种创新合力,为新疆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新疆印发《自治区粮棉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千方百计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辐射带动全疆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
“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李建疆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商业化育种进程,在小麦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方面整合资源优势,争取选育具有突破性大品种,增强科技成果的产出能力和应用转化能力。
一粒粒“金种子”,通过各方合力,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结出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