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来新疆旅游的客人,各类美食必须要品尝,但很少有人想到,这些美食中偶然会有两三味如罗布麻茶、肉苁蓉拌面、阿魏牛排等药食同源植物……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新疆中医药资源独具特色和基础,拥有很多珍贵道地中草药。
花期的伊贝母,花朵为淡黄色,十分雅致。受访者提供
道地药材是指有百年以上种植历史、中医界普遍认可该道地药材质量上乘。 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本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中草药专家、新疆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勇,了解道地中草药的多样性密码。
贝母资源种类丰富
新疆民间入药的有6种贝母
五六月间,正是伊贝母生长旺季。
贝母花有淡黄色和紫色等,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长达60厘米。
新疆拥有丰富的贝母资源种类,紫花为新疆贝母,美丽又独特。受访者提供
“伊贝母是新疆典型道地药材,生长在约10厘米深的土层,贝母苗根部长着如糖丸般大小的白色贝母。”陈勇说。
贝母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是止咳平喘佳品。伊贝母作为新疆道地药材,收载在《中国药典》历次版本中,包括新疆贝母和伊犁贝母两种植物,其药用部分为干燥鳞茎。
新疆贝母资源种类较为丰富,贝母群分布区域相对独立,有些种质资源在国内其他地区均无分布。资料显示,1996年新疆查明有贝母属16个种,21个变种。野生贝母多分布在准噶尔盆地,以塔城地区种类最多。新疆民间入药的有托里贝母、黄花贝母、大白花贝母、裕民贝母、滩贝母和小花贝母等6种分布量较丰富的贝母。
陈勇说,贝母属药用植物生长缓慢、繁殖系数较低,加之气候变暖和过度无序采挖等因素影响,导致其野生资源蕴藏量急剧下降,几近濒危。如今,科研人员正在针对伊贝母的生长特性,在人工栽培和遗传改良等方面进行研究,改善人们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沙漠人参”肉苁蓉
新疆种植面积最大的中药材
肉苁蓉也是新疆道地药材,自古作为名贵中药,是九大仙草之一,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
图为人工种植的肉苁蓉。受访者提供
若要立足荒漠,得有抗旱耐寒、耐盐碱的本事。而肉苁蓉深埋在地下的根却十分粗壮,具备这样的能力。
陈勇说,肉苁蓉为寄生植物,寄主为梭梭和柽柳等,极少野生肉苁蓉长度可达到3米左右,生命力旺盛,生长在沙漠中。这里的土壤多为中细砂,偏碱性且盐分高,成为这些“荒漠卫士”伴侣。其特点为种子多,小而轻,千粒重仅为0.091克左右,种子寿命较长。因其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功能,大量用于临床处方、中成药和保健产品,也被称为“沙漠人参”。
肉苁蓉为列当科植物,有很多异名,如黑司令、肉丛蓉、大云(芸)、盐苁蓉、甜苁蓉(甜大芸)等。
由于野生资源濒临枯竭,而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2000年肉苁蓉列入《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和我国保护植物,严禁采挖野生肉苁蓉。
“目前肉苁蓉是新疆种植面积最大的中药材,发展前景看好。”陈勇说,目前,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肉苁蓉优良种质创新应用与绿色生产“卡脖子”关键技术研究》启动,重点开展肉苁蓉品种选育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数据显示,新疆有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中药资源3303种。近年来,新疆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0余万亩,其中有70万亩为肉苁蓉。
“神奇”的药食同源植物
新疆打造全国最大板蓝根主产区
夏日,荒野中偶然可见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植物,看似并不起眼,它就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中药材——板蓝根。
板蓝根的花,为黄色小花。受访者提供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
在陈勇眼中,板蓝根是一种“神奇”的药食同源植物。他说:“板蓝根根部和叶均可入药,根称为板蓝根,叶子称为大青叶,名源于《神农本草经》,属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功效。
《植物志》记载菘蓝原产中国,新疆是菘蓝多个种的分布原产地。
全世界菘蓝属同属植物有30种,分布在中欧、西亚、中亚以及地中海地区。中国有6个种及1个变种,仅菘蓝被《中国药典》收录为板蓝根与大青叶原植物。
实际上,菘蓝野生资源研究利用较少,生产主要依靠人工栽培。这是因为其对气温与土质要求不高,易成活,全国多地均有栽培。
板蓝根年需求量约在1.6万吨左右,医药市场对板蓝根的需求量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以板蓝根为主要原料的中西成药、中药饮片、兽药超2000种。
陈勇说,菘蓝作为常用药用植物,具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和栽培历史,但品种选育研究等方面相对滞后,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新疆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创新团队正在挖掘其潜力,推动板蓝根规范化生产,将新疆打造成全国最大板蓝根主产区。
数据显示,2023年新疆板蓝根种植面积近1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