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金波(左)和助理研究员李玉姗正在育苗室忙碌,她们繁育的番茄苗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全媒体记者江斌伟摄)
在新疆农业科学院,有一座种质资源库,珍藏着近4万份珍贵的农作物种子。这些种子,有一部分是由女性科研人员跋山涉水,跑遍天山南北采集回来的。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
近日,本网记者前往这座国家中亚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乌鲁木齐)探访,几位女性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育苗室和资源库里为种质资源而忙碌的身影,格外美丽。
翻越海拔四千米高原“寻宝”
“寻找种子,我算是一名新手,不过,我也有自己找回来的宝贝,收获很大。”记者探访时,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玉姗正在给育苗室里的番茄幼苗浇水,细心看护着她千辛万苦收集来的番茄种子育出的幼苗。
李玉姗从2019年就开始参与新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行动,重点参与了察布查尔县、新源县、阿克陶县、托克逊县、温宿县等5个县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收集工作。
令李玉姗印象深刻的是2021年4月19日,调查队前往阿克陶县塔尔乡收集种子,翻越了海拔四千米的帕米尔高原,在前往塔什库尔干县库科西鲁格乡途中,一名同事感冒比较严重,一位老乡见状,拿出了家中仅有的2袋祖卡姆,端来一碗热水,让她一定要把药服下。虽然天气寒冷,但那一刻大家心里暖暖的。
李玉姗说,调查队在阿克陶县累计收集到青稞、小麦、孜然、苜蓿等农作物种质资源138份,行程累计4342公里,基本摸清了阿克陶县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现状,及时将这些种质资源提交至国家中亚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乌鲁木齐)。
五彩缤纷的豆子让人大开眼界
种质资源收集回来,系统分类与整理也是关键工作之一。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肖菁正是其中一名工作人员。
肖菁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20年了,全程参与了新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主要负责对收集到的各类农作物种子进行接收整理等工作。
“工作了这么多年,这次让我大开眼界,接收了大量五彩缤纷的豆子,有许多都是我们不常见的豆子,每一粒都像彩色的小珠子,让我对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多了一份热爱。”肖菁说。
种质资源接收后,第一时间要对种子进行“体检”,进行芽率、病虫害等检测,核对种子实物、拍照与采集信息等,并对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汇总,递交给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办公室。
肖菁通过查阅资料文献,精准地将菜豆、红豆、绿豆、鹰嘴豆等各种豆类进行区分,又细心地将这些食用豆类一一分类,提取一定的数量,提交国家种质资源库进行保存鉴定,成为宝贵的种质资源。
当好种子的“守护者”
走进种质资源库,一股冷气扑面而来,一排排展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类作物的种子。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马艳明来回穿梭忙碌着。
一年之计在于春,她正在查看小麦种子,忙着为春播做准备。
如今这座低温种质资源保存库的建成,有马艳明的一份功劳。2009年,这座种子库新建成使用,处于自然常温保存库的状态,库内温湿度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第二年夏天,中午库内温度达25℃以上,导致保存的种子出现生虫现象。
怎样才能保护好老一辈科研人员跑遍天山南北收集的近2万份种质资源?马艳明向研究所汇报后,大家共同努力,分别在2011年、2016年申请了国家专项资金项目,总金额54万元,将总面积约150平方米的2间自然常温库改造成低温种质资源保存库。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战略资源,也是实现农业科技原始创新、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核心“芯片”,留住好种子、好品种、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日益紧迫。
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金波说,种质资源库是“种子的家”,这里安全保存了来自新疆及中亚等各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近4万份,种子库内温度4±2℃,相对湿度控制在45%以下,实现了珍贵、稀有等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作为新一代的种质资源人,我们要肩负起责任,守护好这些农业‘火种’,让充满‘芯动力'的种子撒满天山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