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王永飞报道)记者从新疆农科院获悉:21日,该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田立文团队研发的机采棉加工技术“一种低机械损伤的机采棉加工生产方法”荣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该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机采棉在轧花过程中造成的纤维机械损伤问题,提升新疆机采棉纤维的长度和强度。
目前,我国机采棉品质与国际上典型的优质棉,特别是美国SJV ACALA和澳大利亚的棉花相比,还有明显差距。调查研究表明,现有机采棉加工工艺造成的纤维机械损伤,是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新疆机采棉杂质较多,棉花加工企业不得不对杂质较多的籽棉采取多道高强度清理工序,造成原棉纤维长度和强度两个关键指标下降。”田立文说。
针对这一问题,田立文团队通过多年努力,从籽棉选择、籽棉清理、轧花、集绒、皮理清理、打包等多环节入手,对机采棉加工关键设备参数及其工艺进行了全面科学设计,最终成功研发了一种纤维低机械损伤的机采棉加工生产方法。
按照本方法,2020年和2021年,阿瓦提县新雅棉业有限公司进行了机采棉加工。以周边的2—3个轧花厂安装的其他常规机采棉加工线加工的棉花为对照,抽样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生产的原棉纤维长度、比强度、整齐度指数平均增加0.9mm、1.1cN/tex和0.5。
“如果棉花纤维受严重的机械损伤,就像一根鱼线出现了切口,在钓大鱼时就容易断裂。这种棉花纤维做成面料就容易起球和磨损。”阿瓦提县新雅棉业有限公司轧花厂厂长倪国陵说,采用田立文团队这套方法轧出的皮棉由于纤维长度和强度增加,市场价格每吨能高出300元至500元。
除了这项专利,去年5月份,田立文团队两项技术“一种高品质新疆机采棉生产方法”和“以机采棉为原料的无地膜污染棉纱生产方法”同时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至此,田立文团队已经形成从品种选育、棉田管理,到采摘、加工,再到纺纱的覆盖机采棉生产加工全产业链的技术体系。
“采用这套技术体系生产的原棉质量有望与业界公认的美国SJV ACALA和澳大利亚优质棉相媲美,有望满足我国纺织企业对优质原料的需求,进而提高我国机采棉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付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