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宋建华 江斌伟 贾梦妍 牟敏 郭军鸽
风吹麦浪、稻海青青。
芒种来临,在乌鲁木齐市广大农村,农业生产进入夏管阶段,一望无垠的水稻田上有无人机和智能机械管理,在设施农业内,“生物反应器”快速生产饲草,“零碳”技术正在培育蔬菜,农业气象站为农田管理提供全方位气象服务……
新技术和新机械在夏管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大大提高了农田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为乡村振兴增添了科技“砝码”。
农业科研气象站,数据可实时查看
盛夏的灰漠土,绿意盎然,作物蓬勃向上生长。
6月6日上午11时,走进位于高新区(新市区)的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以下简称土肥所灰漠土基地),这座农业科研气象站为夏管增添了科技“砝码”。
涡度相关测定仪、降水降尘自动采样器、全自动气象监测站……这座小型农业气象站一样不落。
在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内的农业科研气象站,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站长王西和副研究员正在提取气象数据。记者江斌伟摄
“这里长年开展气象观测和大气成分监测数据,我们定期来收集数据,一年四季都不能停止数据分析,进入农忙生产季节,我们来的更频繁。”手握一个u盘,新疆农科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站长王西和边拷贝数据边说道。
这座农业科研气象站可观测的气象要素有:环境温度、环境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地温、土壤湿度、光合有效辐射等二十多项气象指标,具有性能稳定、监测精度高、无人值守等特点,持续运转。
这座农业科研气象站在此设立,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这座农业科研气象站的数据可以实时查看,为科研人员开展新疆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和农田生态系统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新疆农科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金钰也常常来采集数据,她说,一般农业气象站通过采集气象数据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而这座气象站重点关注水、气、热、光等气象因素对土壤肥力演变和农田生态系统变化的贡献,关注点有别于其他气象站。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该气象站已采集1990年至今各年份的气象观测数据300余万条。
“生物反应器”里育饲草
让占地1亩的工厂,运用智能化LED植物工厂技术所生产的饲草,抵得上2000亩地的产出。在新疆紫晶川梭高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晶川梭)建设的智能种草示范工厂,实现了如此高效的生产。
6月6日,在位于高新区(新市区)北区工业园的紫晶川梭智能种草饲示范车间里,工人们正将饲草培育基质铺在种植盘上,送入密闭的饲草种植箱中,通过LED光源照射和喷淋营养液,7天后就可以生产出新鲜饲草。
智能种草箱拥有独立的全自动远程控制系统,栽培的新鲜营养可调整型饲草正接受着精准LED光源、环境调控及固态发酵的全方位照料。整条生产线占地1亩,由7个智能种草箱组成,每天可产出10吨以上新鲜饲草,同时供应3000只羊享用。
“一条饲草生产线,一年能产出2000亩传统土地长出的饲草。”紫晶川梭总经理张世泽说,植物工厂能为牛羊在一年四季都种出新鲜营养的饲草。
“一座植物工厂就是一个‘生物反应器’。”张世泽介绍,植物工厂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组合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条件及植物生长的各类营养元素,集成硬件开发、配方工艺、信息技术等形成精准栽培的系统技术,可以生产人们及动物养殖所需的食物及原料。
在植物工厂这个“生物反应器”中,微生物菌种起到催化剂和生长元的作用。通过多年积累,紫晶川梭已拥有30余种微生物菌种,应用于植物营养配比和根系等农业剩余物处理。剩余物通过二次发酵也能转变为饲料添加剂,实现了种养一体的循环利用。
“我们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形成硬件开发、发酵技术、配方工艺等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获得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登记等70余项。”张世泽说,公司也希望通过饲草的生产带动养殖业提档升级,提高肉制品质量,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
无人机成稻田新农具
芒种前后,米东区水稻迎来了插秧之后关键的追肥期,在三道坝镇水稻种植村杜家庄村,33岁的村民仙腾强的植保无人机每天都在村里的稻田上空穿梭忙着洒肥料。
一大早,仙腾强将调配好的肥料装进植保无人机容器内,在他熟练的操控下,无人机迅速升空,灵活自如地在田间飞行,雾状的肥料水均匀地洒落在绿油油的秧苗上。
在米东区三道坝镇杜家庄村,无人机正在对稻田进行田间管理。记者宋建华摄
10分钟左右,无人机携带的30公斤肥料水喷洒完,5亩多水稻地完成了追肥。仙腾强家300亩地早就完成追肥,现在正忙着帮其他种植户的水稻田追肥。
“村上2000多亩水稻,我这一台无人机,一周左右就能完成了追肥。”仙腾强说。
三年前,返乡发展水稻种植的仙腾强自己购置了植保无人机,还考取了飞手证,不仅为自家种植基地提供追肥、打药等服务,还为全村种植户服务,成了村上的新农具。
村干部陈艳说,因为无人机是村民的,洒肥料打药收费标准一亩地就几元钱,既提高了管护效率,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智能科技为水稻丰收赋能,也改变了大家的种植习惯。
这只是米东区农业种植机械化的一个缩影,无人机、自动导航播种机等都成了普遍适用的农具。农机一响,种地不慌,新型农机的运用,为促进农民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零碳”技术种果蔬
这段时间,位于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平西梁村的昆仑农场“零碳”农业科技示范园里,辣椒、南瓜、西红柿等秧苗正陆续被栽下。
在这个占地160亩的示范园,零农药、零化肥,是作物种植一大亮点。
6月6日,在位于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平西梁村的昆仑农场“零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工作人员在铺设生物降解地膜。记者郭军鸽摄
示范园运营方、新疆国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淼说,示范园采用土壤治理、物理防治、绿色有机防控等有机集成技术,对土壤进行保护与修复,已形成作物种植零农药、零化肥的全程有机技术管理体系。
“由于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几乎为零,我们也获得了有机转换认证。”陈淼说,田间使用的都是生物降解地膜,既能杜绝污染,还可以增强土壤透气性、抑制杂草生长,促进作物生长。
在位于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平西梁村的昆仑农场“零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工作人员在栽苗。记者郭军鸽摄
同时,作物生长过程中,示范园采用植物转光剂叶面营养液替代农药,让作物提高光合作用能力,提高植株抵抗病害能力。这也是促进作物成长的有机技术之一。
在示范园,还设有地下自然能源多温区农产品储藏室,上面的一排太阳能空气集热板十分醒目。
“乌鲁木齐县日照充足,通过太阳能集热、储热、释放为一体的农光热高效循环利用系统,自然循环,储藏室温度四季适宜、空气清新。”陈淼说,目前,储藏室共分为三个温区,可以分别满足菌类培养、土豆储藏和大葱储藏所需要的温度。
把种子编进绳子里种胡萝卜
往年,对于达坂城区西沟乡泉泉湖村民王俊杰来说,挖胡萝卜就像拆“盲盒”,他总担心胡萝卜长成“歪瓜裂枣”,卖不上价钱。今年则不同,还没收获,王俊杰心里就有底了,“绝对稳赚啦!”
王俊杰的底气来自科技赋能。
今年,在达坂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帮助下,王俊杰率先采用达坂城区新引进的绳播技术种植胡萝卜,有望丰收。
王俊杰告诉记者,过去是把种子直接播进地里,但现在,播种机播种的却是成盘的种子绳。一体化播种机把裹着胡萝卜种子的纸绳整齐播到地里,滴灌管、地膜也一并完工。
传统的胡萝卜种植方式用种量大、出苗困难、间苗成本高,还容易有缺苗断垄的现象发生。使用这种新技术,可提高播种质量,节省60%种子、节约70%播种和间苗成本,种绳还能起到增湿保湿、保墒节水、促进出苗的作用。
王俊杰说,他引进的胡萝卜编种机,能把胡萝卜种子均匀编织进纸绳中,包装纸在地里能自动分解,没有污染。
“种子都编在纸里面,一粒粒很均匀,播的时候直接播到地里就行了。长出来的胡萝卜间距统一,品质也好,产量也高。以前人工种不匀,一是浪费土地,二是费种子,三是费人工。初步估算,这种方式,连人工带种子一亩地能节支四五百块钱。”王俊杰说,对于今年的收成,他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