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3-06

【乌鲁木齐晚报】“唤醒”盐碱地

资料来源: 作者: 浏览量: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宋建华

  一片片稻田,秧苗青青,曾经泛白龟裂的盐碱地里,耐盐碱(海水稻)水稻新品种新粳8号和新粳5号秧苗长势喜人,眼下已进入分蘖期,孕育着新的希望。

  在位于米东区三道坝镇皇宫村的(国家耐盐碱技术创新中心西北中心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水稻耐盐碱示范基地)试验田,在新疆农业科学院水稻学科团队支持下,51岁的稻作合作社负责人、皇宫村村民顾保新在去年试种基础上,又种了60亩地新粳5号水稻新品种。


新疆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冬正在试验田旁边观测水稻生长情况。记者江斌伟摄

  近年来,新疆科研人员通过科技创新逐步改造盐碱地,不断加强耐盐碱水稻品种示范推广,让“十年九不生”的盐碱地渐成“丰收稻飘香”的良田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唤醒”盐碱地,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新疆干部群众和科研人员一直在不懈努力。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探索盐碱地改造的同时,科技工作者也在“改种适地”上不断尝试。


米东区三道坝镇皇宫村水稻田,与皇宫村结对的社区大洪沟社区的干部正在帮忙插秧。记者宋建华摄

  昔日不毛之地,今朝秧苗青青

  顾保新是种水稻“老把式”,从16岁跟水稻打交道。专家年初提供的稻种,4月初育苗,5月中旬插秧,芒种之后进入追肥管理阶段。

  “过去,白花花一片都是盐碱,‘十年九不收’,今年种的耐盐碱水稻种子好,一看长势就知道能丰收。”顾保新说。

  新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土种类多,面积广,是典型的内陆盐碱地。

  数据显示,新疆盐碱土总面积达达1.27亿亩,现有耕地31.1%(6000多万亩)受到盐碱危害。种植水稻,是改良盐碱地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作为新疆水稻主要产地之一,米东区有着悠久的种稻历史,水稻面积及种植技术均符合要求。几年前,新疆农业科学院水稻学科团队初步选定此处为耐盐碱示范基地,启动耐盐碱水稻种植试验。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由袁隆平院士生前倡议创立。2021年3月17日,科技部批复同意国家耐盐碱技术创新中心西北中心。

  “皇宫村水稻面积大,部分土壤盐碱化严重,特别是这一片耕地属于重度盐碱,耐盐碱水稻的成功种植,对全疆示范推广具有积极意义。”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冬说道。

  该团队长期开展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创制、新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

  以皇宫村为例。在示范基地带动下,皇宫村逐步通过种植耐盐碱(海水稻)水稻品种来改良盐碱地,今年村里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200亩。

米东区三道坝镇皇宫村水稻田,与皇宫村结对的社区大洪沟社区的干部正在帮忙插秧。记者宋建华摄

  新品种更新迭代,研发适地“芯片”

  放眼望去,稻田一片连着一片,满眼绿意。

  示范基地占地120亩,几年来,团队每年在此试种不同品种耐盐碱水稻,如新粳9号、新粳伊3号、新农粳1号等品种。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改种适地”离不开强劲的农业“芯片”。

  蹲在水田旁,露出水面的新粳5号秧苗,株型紧凑,浓绿的叶片直立上举,茎秆粗壮坚韧,长势稳健,整齐一致。

  前几年,村民们钟爱新粳8号,而今年大多数人青睐新粳5号。

  “作物最怕盐碱,盐碱大,作物不长,产量也不高。”顾保新说,同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是因为他亲眼见证了耐盐碱水稻种植对盐碱地的改良作用。

  米东区示范基地展示的耐盐碱(海水稻)水稻品种,最先受益的是皇宫村村民。虽然新粳5号去年开始试种,但听说顾保新今年要扩大面积种植,村民们纷纷来问他要种子育秧种植。稻农张长林正是其一。他将自家130亩水稻全部种成新粳5号,“有专家指导,老顾种的试验田就是风向标,跟着他种水稻准没错。”

  新粳5号缘何成为众多村民的“心头好”?李冬认为,改种适地,其背后是育种技术支撑和耐盐碱种质资源的收集利用,让“沉睡”的盐碱地被科技激活。

  新粳5号属中晚熟粳型品种,全生育期152天左右,株高89.5厘米左右,穗长16厘米,穗粒数115粒,结实率91%以上,千粒重27.5克左右。

  “去年种的新粳5号亩均700公斤,而且稻米粒型长、口感好,加工后很快销售一空。好品质,高产量,让我更有信心换个新品种,跟着专家好好干。”顾保新说,该品种幼苗生长快,分蘖力强。

  新疆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杰说,该品种优势明显,不仅高产,耐寒性好、抗倒、中抗稻瘟病、耐盐性较强,糙米率83%,精米率73%,食味值80分,米质优,食味及口感好。

  水稻新品系新粳5号是新疆农科院水稻学科育种团队、新疆金丰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农科院温宿水稻试验站以辽开79-3为母本、一见钟情为父本,通过有

性杂交,南繁加代、系谱法选育而成。

  袁杰说,“这几年研发适地‘芯片’,挖掘耐盐基因,主要通过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为改良盐碱地而量身打造的新品种,迭代更新速度加快。”

  近年来,团队主攻水稻种质资源创新(耐盐、抗旱等)及生物技术应用研究等科研项目,通过良种良法配套,不断选育出优质、高产、耐盐、香型等水稻新品种,取得“从盐碱地上产粮”系列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全疆进行示范与推广,不断增加粮食生产面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资料显示,通过科研人员不懈努力,自2011年以来,新疆水稻通过自治区审定30多个品种,优质高产品种新稻11号、新稻36号等已成为新疆主栽品种,新粳8号、新稻58号、新稻50号、新粳1号、新粳伊7号等品种逐步示范推广,在品质、产量、抗性等综合性状方面都得以提高。

米东区三道坝镇皇宫村水稻田,无人机正在进行施肥作业。记者宋建华摄

  产地到米业加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深加工,价值增。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是做好盐碱地这一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多管齐下的科学技术力量的注入,昔日“沉睡”的盐碱地被激活。米东区产出的大米,从产地走到米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当地水稻加工企业忙到“连轴转”,向盐碱地要效益。

  连日来,位于皇宫村的新疆大粮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伦恺跟精米加工厂的技术员奔走在稻田里,检查与农户们签订种植订单的水稻生长情况。

  今年,张伦恺共在三道坝镇发展水稻新品种生产基地8500亩,打造优质稻米生产加工基地。

  跟着专家,这些年,张伦恺带着村民不仅学会了“挖沟排盐、大水压碱”等改良措施,更重要的是因为选育了耐盐碱水稻,适应了这片盐碱地,创下高产纪录。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米东区土地全盐量平均在7.14‰,最高达10‰,属中重度盐碱地。由科研团队专门针对盐碱地培育的新品种新粳8号,2021年实收测产时,在这片全盐量平均在7.14‰的土地上,新粳8号平均亩产659.3公斤,意味着盐碱地种植水稻打破此前在新疆保持的高产纪录。

  近年来,米东区通过两个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农旅观光基地打造绿色有机高质稻米品牌,推动本地稻米通过加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米东区目前有精米厂5家,既保障水稻就地收购加工,也打造了“泰康”“米泉”“大粮山”等一批稻米品牌,打通种植、加工和市场环节,形成“基地+合作社+种植户+精米厂”订单农业模式。精米厂联系相关单位选育优质稻种,与合作社、种植户签种植合同建基地,等稻米成熟后按合同价收购。

  张伦恺说,目前正在更新设备,准备建设智能化稻米加工生产线,建成后会将年加工能力提升至5万吨,进一步增强稻米加工能力,提升稻米品质。

  把准市场脉搏的精米加工企业了解市场需求,而种植户掌握种植技术,稻米产业链让双方拧成了一股绳。

  三道坝镇西阴沟村种植户王平说, 有了水稻种植订单,所有稻米均由精米厂回收,价格也有保障,农户们把心放到了肚子里,一心种好专家推广的耐盐碱水稻就行。

  今年,米东区三道坝镇(稻米)上榜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三道坝副镇长丁芮说,今后将借助示范基地的优势,不断拓展稻米产业链,稳定水稻种植面积1.2万亩,亩均增产5%左右。

  随着这条产业链在盐碱地向前延伸,书写着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篇章,成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真实写照。

编辑:姚俊芝


上一条:【石榴云\新疆日报】新疆农科院今年已有13个自育品种获国家保护授权新疆农科院今年已有13个自育品种获国家保护授权

下一条:【乌鲁木齐晚报】打好“金蒜盘” 蒜香弥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