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今年7月16日,一头白发的吴明珠坐在轮椅上,细细品味着西瓜,在她周围,同行的人喜形于色。当日,9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回到吐鲁番吃瓜的新闻登上热搜榜。
2024年7月16日,9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回到吐鲁番,在曾经工作的地方品尝西瓜。阿尔法摄
哈密瓜从新疆独有,到如今遍种全国,不过四十余载。瓜之所以这么多、这么甜,是因为有人吃了苦,要感谢把一生献给甜蜜事业的吴明珠。
吴明珠(右)和自治区农业厅园艺特产处高级农艺师苏雪甫鉴定甜瓜品种。资料图片
吴明珠被誉为西甜瓜育种的“泰山北斗”,是哈密瓜品种改良的创始人和奠基者。育种最大的难题,是人有限的生命与育种周期赛跑。62年中,吴明珠培育了30多个品种,同行用这些品种又培育出“子子孙孙”。网民说,中国人能自由吃瓜离不开这位奶奶,名副其实。
吴明珠在鄯善县甜瓜基地查看甜瓜的生长情况。资料图片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湖北武汉。1950年,吴明珠和一批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学子进入西南农学院学习,他们中有后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蚕学遗传育种专家向仲怀院士等。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新中国的辽阔农村,吸引着一代青年向着理想出发。
吴明珠院士与老校友袁隆平院士(左二)、向仲怀院士(右二)等相逢在海南育种基地。资料图片
1953年,填写分配志愿表时,吴明珠写下要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工作。但未能如愿,1954年她进入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吴明珠和丈夫杨其祐在北京合影。图片由新疆农科院提供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向中央要干部。吴明珠主动请缨,终于如愿以偿。临行前,同事们开着车,唱着《我们新疆好地方》为她送行。汽车专门绕着天安门转了一圈,吴明珠默默许下心愿:“一定扎根新疆,报效祖国。”到了乌鲁木齐后,她一头扎进条件艰苦的鄯善县。
吴明珠在鄯善县东湖一处小水塘旁留影。
在鄯善,吴明珠发现老乡种哈密瓜仍停留在代代相传的方式。她想改变,很快和老乡们打成一片,习惯了吃馕、吃羊肉,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还什么农活都会干。
1955年,吐鲁番县二区,互助组组员在甜瓜地里摘瓜。新疆图片总汇资料图片
那个年代,让老乡们对这个身材瘦小丫头刮目相看的是,从1958年开始,吴明珠走遍吐鲁番盆地的300多个生产队,一块瓜地一块瓜地调查,为新疆瓜建立了第一份资源档案。
吴明珠骑马开展田野调查。资料图片
她从中系统选育出红心脆、香梨黄等品种,其中红心脆品质最佳,销往香港市场30年不衰。还有西瓜中的“王牌”8424西瓜,她将种植技术无偿教给瓜农,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1966年,乌鲁木齐瓜果市场汇聚了天山南北的驰名瓜果。新疆图片总汇资料图片
为了育种,她辞去吐鲁番地区行署副专员的职务;为了育种,她像候鸟一样,秋冬在海南,春夏回新疆;为了育种,她欠亲人太多。
吴明珠院士与向仲怀院士在海南甜瓜育种场查看甜瓜长势。资料图片
1999年,吴明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推荐材料上这样写着:为新疆及全国的甜瓜、西瓜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西部瓜王”。收集整理了新疆甜瓜地方品种,挽救了一批濒临绝迹的资源。她培育的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种,种植面积曾覆盖新疆主要商品瓜产区的80%,在吐鲁番涌现出一批甜瓜致富村。
1981年,吐鲁番盆地瓜香诱人。王正军摄
也是在这一年,吴明珠作为“全国十大杰出技术人才”之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言,题目是《瓜之甘甜苦中来》。她说:“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1999年11月,吴明珠院士获得“全国十大杰出技术人才”奖后返回乌鲁木齐。资料图片
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直到2017年,87岁高龄的吴明珠才恋恋不舍地放下工作。
吴明珠院士在浙江温岭给当地技术人员传授西瓜长季节栽培技术。资料图片
2018年4月,《吴明珠传》出版。在西南大学举行的首发仪式上,她动情地说:“在新疆,像我一样的科技工作者,有千千万万,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在田间地头,我只是沧海一粟。希望广大学子,能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坚持理想,脚踏实地干下去。”肺腑之言,让台下的师生们热泪盈眶。
吴明珠院士在鉴定甜瓜品种。资料图片
今年7月,吴明珠再次回到她曾经奋斗过的新疆,受到社会各界热烈欢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多年的她已经认不出人了,但有关瓜的记忆还在。
2024年7月16日,94岁高龄的吴明珠院士回到曾经工作的地方——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吐鲁番实验基地。黄彬摄
在新疆,看到瓜,吴明珠眼中会闪着光;看到瓜,她像看见了茁壮成长的孩子。新疆,有她毕生所系的事业,有严格要求带出来的弟子,有和老乡的深厚感情,还有她无怨无悔愿为祖国奉献的足迹。
吴明珠留下的精神财富,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2023年7月2日,哈密市伊州区南湖乡,瓜农将早熟哈密瓜采摘装车,准备销往北京、广东、河南等地。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蔡增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