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理生态与耕作研究室现有成员6人,首席专家田立文,课题组长崔建平;副高及以上职称4人,中级职称2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5人。另常年有新疆农业大学实习生15人左右。
该研究室最早成立于1983年,是新疆农科院经作所唯一从事棉花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的科研团队。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南疆生产一线从事棉花高产栽培、生理生态与品质保优技术研究。1995年,团队在“中国长绒棉之乡”阿瓦提县开展工作;以国家“十五”优质棉基地 “阿瓦提县棉花育种家基地建设”为平台。经过多年建设,团队科研设施及基础条件逐步改善。现有长绒棉原(良)种加工生产线1条;高标准棉花育繁综合示范田600余亩,其中核心试验田150余亩,蓄水池9000立方米;科研办公及试验室650平方米,包括种子挂藏室、试验室、资源室等;组建了棉花生理生态试验室1个,购置了CI-340便携式光合仪、PM2100叶绿素荧光仪、PM-11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SunScan植物冠层分析仪,OPEC涡度相关测定系统、CR23X-TD型波纹比系统、作物基本参数测定仪器等近300万元的仪器设备。
该团队以项目为依托,开展棉花配套栽培技术研发、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长绒棉产业化及技术培训服务等工作;目前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棉田信息化与智能化、土壤地力持续提升与清洁生产、棉花(长绒棉)全程机械化及轻简高效。作为自治区棉花预试、区试点,同时进行棉花新品种选育工作。近年来选育优质丰产、广适多抗的棉花新品种5个,通过与大型种业公司科企合作,推广优良品种6个,品种+技术累计推广2100余万亩。积极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新疆农大,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等区内外科研单位合作,利用平台优势,从棉田信息化与智能化、土壤地力持续提升与清洁生产、棉花(长绒棉)全程机械化及轻简高效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有效带动了当地植棉科技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针对长绒棉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卡脖子”关键问题。团队以市场为导向,于2020、2021年以订单形式推广机采长绒棉近3万亩,实现实收机采522公斤/亩和512公斤/亩。同时进行机采长绒棉技术改造初探,基本解决了长绒棉从机采品种-配套技术-机械采收-收购加工等环节的重大技术难题,为促进新疆长绒棉特色产业健康发展、提升新疆长绒棉在国际原棉市场的话语权,巩固新疆棉花生产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团队以农民增收、效益突出、产业升级为目标,针对区域特点和关键技术,举办技术培训、现场展示、技术交流、研究进展发布会500多场次,科技骨干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基层技术人员8000余人次,培训棉农12.3万人次。编印棉花实用技术手册20余种,印发技术资料13万份。
近年来,先后获国家及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英国国际发明创新技术展金奖1项,摩洛哥国际发明金奖1项,国家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专利一等奖2项,自治区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2项,中华全国供销总社一等奖1项,阿克苏地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授权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3项。制订标准14项,其中地方标准9项,国家标准1项,企业标准4项。审定品种5个,获品种保护权2项。形成自治区主推技术2项。参编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团队1人获开发建设新疆奖章,1人荣获第十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4人入选自治区天山英才第二层次培养人选;此外,该团队所在基地被阿瓦提县人民政府授予 “科普教育基地”,新疆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新疆雅戈尔合作成立“科企协同创新中心”,自治区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基地(长绒棉)”、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棉田农情监测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农业环境数据监测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土壤质量数据监测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