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作为公益性科研单位,主要从事小麦、玉米、水稻、豆类、大麦、燕麦、荞麦、甘薯等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作物高产栽培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研究所下设7个科研业务研究室(麦类作物研究室、玉米育种研究室、水稻研究室、豆类杂粮研究室、综合技术研究室、作物抗逆研究室、农产品加工研究室)和1个所务办公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3人,其中研究员18人,副研究员13人,中级职称18人,学科带头人2人,硕士33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5人。
建所以来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180余项,培育和引进农作物新品种近百个,为新疆粮食作物单产的大幅度提高、品种的不断更新、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较大贡献。曾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6项;开发研究新产品25种;制定标准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出版专著28部。在农业部“八五”、“十五”两次“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中荣获“百强所”,均列新疆第一位。
2000年以来,共计获得国家自治区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2005年“新青1号等6个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质饲草饲料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 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2006年“新疆优质小麦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新玉13、郑单958等11个玉米新品种选育及良种产业化”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新疆豆类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2007年“新疆小麦高产高效关键技术集成与大面积推广”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新疆孜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玉米抗旱基因资源的挖掘、评价与创新利用研究”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高产优质抗逆玉米新玉29、新玉41号等品种选育及应用”,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北疆干旱灌溉区小麦滴灌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西北灌区玉米密植机械粒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薯优良品种评价利用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应用” 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九五”以来先后选育推广了新冬18、新冬20、新冬24、新冬25、新冬28号、新冬32、新冬35、新春12、新春15、新春18、新春20、新春27、新春29、新春34、新春43号等一批高产品种(其中新冬18、新冬20号仍是我区冬小麦主栽品种),年种植面积占全疆小麦年播种面积的50%以上。先后引进、培育了SC704、新玉6号、新玉7号、新玉10号、新青1号、新玉13、新玉20、新玉29、新玉34、新玉35、新玉39、新玉40、新玉41、新玉47、新玉54、超甜1号、黄糯2 号等优质饲料型、工业加工型和鲜食专用型系列玉米品种,其中新玉29是目前全疆种植面积第二大的玉米品种,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积极开展了分子标记、生化标记、转基因技术、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航天育种、离子束育种、单倍体育种等高新育种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并建有一批国家国家、自治区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平台:
小麦研究平台:
农业部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新疆分中心
农业部西北地区小麦抗旱耐盐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试验站
农业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喀什试验站
新疆小麦育种家泽普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全国共100个,新疆仅3个))
新疆小麦良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新疆小麦育种家额敏基地
新疆小麦育种家伊犁基地
玉米研究平台:
农业部西北玉米抗旱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试验站
豆类杂粮作物研究平台:
农业部国家大麦改良中心新疆分中心
农业部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
农业部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塔城试验站
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已经成为自治区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创新基地与展示窗口,为我区粮食安全、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提供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